您的位置: 首页 >行业动态
因地制宜 因人施策 金堂县探索“六个一模式”推进乡村人才 创业创新

来源:

日期:2022-02-10 10:06:58

近年来,金堂县结合“山、丘、坝”兼具的地形特点,因地制宜划分“山林、沟壑、村庄、园区、交通走廊、产业街区”六大产业发展区域,通过统筹规划、政策带动,分类引导各类乡村人才携带资本、技术“上山下沟、进村驻园、回廊入街”,差异化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形成农业创业创新“一座座山、一道道沟、一个个村、一个个园区、一条条走廊、一条条街区”的“六个一”模式,全面助推乡村振兴。截至2021年末,全县创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基地(园区)3个,建成产业基地1658个,创业人数达3.8万人,带动就业26万余人,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

一、主要做法

(一)聚焦整体规划,强化双创产业布局的科学性。

一是超前谋划。提前研判农民工在外务工所获得的资金、技术、人脉必将成为金堂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外出农民工的绝大部分在完成原始积累、学成技术业务、达到一定年龄后,极有可能回乡进行二次创业就业,一方面顺应群众和市场需求,成立专门机构组织好全县的劳务输出,另一方面及早谋划返乡创业就业的区域和产业。二是统一规划。结合金堂产业发展、交通环境、地形地貌等因素,以市场为主导、“双创”人员为主体,突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以构建农村双创“六个一”的空间布局为导向,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新创业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金堂县农业产业总体发展规划》等系列方案规划。三是分类实施。严格落实各类规划,针对山、沟、村、园、街区等不同产业区域发展以及各类创业主体需求,细化扶持、引导措施,分类推进各类乡村人才“上山下沟、进村驻园、回廊入街”。

(二)聚焦主体优先,提升双创政策的耦合性。

一是提升政策资金扶持的针对性。全县设立创业创新专项基金,并根据不同的创业主体和产业发展需求建立了不同的扶持政策,如“上山”发展林业生态经济的,通过建立800元/亩的经济林发展鼓励机制、2000元/亩的生态林补偿机制予以帮助扶持,“到街”发展电商、手工制作的给予贷款贴息补助。二是强化产业技术扶持的普遍性。构建集国家农业产业科学家,省市科研院所、业务主管部门专家,县乡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的四级产业发展技术服务体系,通过院县合作、人才培育、技术支撑等方式给予双创主体大力支持,并在金堂主要交通干道两翼大力开展农业关键技术研究推广和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示范。三是提升项目支持的集中性。围绕双创主体发展需求,统筹整合涉农部门项目,集中力量助力双创主体做大做强,支持一村一品发展。

(三)聚焦要素配置,提高双创服务的便捷性。

一是做实人力资源市场平台。在县人力资源市场基础上,在淮口、竹篙等中心镇街分布分市场,在各镇(街道)和各村(社区)建立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服务站,实现了市—县—乡(镇)—村(社区)四级联网,实现“双创”服务零距离、全覆盖,解决了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双创”主体通过大力发展制鞋、制衣等来料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用工需求,推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二是做优融资服务平台。针对创新型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需求,建立银、政、企三方联席机制,搭建县、镇、村三级“农贷通”金融服务体系,联合金融机构创新“振兴贷”“蓉易贷”等信用贷款产品,为创业创新者提供小额担保贷款,解决创业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三是建立土地流转使用平台。完善农村用地使用机制,引导农户提供闲置集体建设用地或宅基地,通过开展土地综合整治,与各类资本合作共建农业加工园区、乡村酒店等,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四)聚焦富农增收,深化产业与主体的联动性。

一是打通产业融合链。以食用菌、油橄榄两大特色产业为纽带,以菌花果药林等特色产业融合发展为切入点,利用现有生态农庄、产业基地,开发休闲观光、度假养老等衍生新业态,构建“主导产业+配套产业+支撑产业+衍生产业”的融合发展产业格局,破解“双创”领域产业布局分散、主导产业缺乏等问题。二是健全产业生态链。强化产业链创业创新,紧盯产业链上中下游,面向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生产与服务需求,实施片区运营管理,构建“大中小微企业并立、各类经营主体集聚、产业集群持续壮大”的创业生态系统,进一步延伸完善了农村“双创”产业链条,有效提升农村“双创”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完善产业利益链。最大程度发挥园区聚集化、集约化优势,创新探索“园区+平台公司+多业主”的经营主体聚集模式,以“大业主牵头引领,小业主组团经营”的“大产业+小组团”利益联结模式,在土地相对集中成片的区域,由种植、销售经验的大户牵头,带领小农户组团,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大大提升了“双创”主体经济效益。

二、“六个一”典型模式

(一)一座座山模式。以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外来业主与山区群众为创业创新主体,主要通过企民共建、村企合作、利益共享等方式,开展林业生态经济、林旅融合、专有林产品供给等方面的创业创新,政府通过建立经济林发展鼓励机制、生态林补偿机制予以帮助扶持。目前在全县已建成以油橄榄为主的木本油料林7.8万亩,发展林下种养3万亩,建成森林旅游基地4个、森林公园4个。初步形成了以油橄榄龚家山、川菊花玉皇山等为代表的林业生态经济创业创新山20余座。

(二)一道道沟模式。以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向往乡村生活、拥有小资情调的外来业主和当地能人为创业创新主体,政府通过给予基础配套、建立专项扶持政策等方式,引导“双创者”把金堂优质的自然本底、多样的农特产品、丰富的乡村生活与市民对乡村情怀、田园生活、农旅文创的需求结合起来,大力开展农旅融合方面的创业创新,为市民提供个性化、特色化、专业化的乡村生活服务。目前已建成市级赏花基地6个、省级示范休闲农庄3家,形成了以长林葡萄沟、转龙鲜花山谷等为代表的农旅融合创业创新沟28道。

(三)一个个村模式。以返乡能人和当地村民为创业创新主体,主要通过农户掌握的农业专有技术或传统手工艺开展一村一品的创业创新。政府通过集成各部门、各行业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特色产业村发展壮大。“双创者”在挖掘当地资源禀赋、传统优势和种植特色的基础上,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户+小户等方式,建立起村内部合作和上下游利益联结机制,抱团式发展灯笼、竹编等传统手工业和羊肚菌、青脆李等专一特色种养产业,目前已建成赵家平水桥羊肚菌村、竹篙宝塔竹编村等为代表的一村一品创业创新村26个。

(四)一个个园区模式。以国家、省、市龙头企业为主体,主要开展农产品加工方面的创业创新。政府通过建立专业化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成立专业化的园区管委会,按照发展工业的理念以及要素配套完善用地、能源、服务等方面的功能,引导“双创”者大力发展“加工厂+农户”“加工厂+基地”等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同时积极探索企业与农民联合建厂的新模式,鼓励农户通过自主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并将结余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折价入股企业的加工厂,创新了“我出地你建厂改革成果共分享”的模式。目前全县已建成以竹篙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创业创新园区6个,入驻省市龙头企业35家。

(五)一条条走廊模式。以科技人员、大学生、退伍军人等为主体,开展高端农业、现代产业等方面的创业创新。政府通过院县合作、人才培育、技术支撑、基础配套等方式给予大力支持。以主要交通干道为廊道,在其沿线两翼大力开展农业关键技术研究推广和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示范,现已建成柑桔母本园、石斛科技园、青脆李标准园、港澳蔬菜直供基地等科技型创业创新园区,培育了一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团队,形成了中金快速通道、金堂大道、五福大道等高端农业创业创新走廊。

(六)一条条街模式。以高知人群、IT人才以及具有技术资金实力的返乡民工为主体,主要开展农村电商和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的创业创新。发展农村电商的“双创”主体通过培育一批淘宝网店家、微商、电商企业,优质高价销售全县农产品,建成了以三溪镇电商一条街为代表的电商创业街4条。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双创”主体通过大力发展制鞋、制衣等来料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形成了以竹篙镇返乡农民工创业街为代表的转移就业街14条,促进了金堂农业“双创”与先进发达地区的产业连接。

三、主要成效

(一)优化了乡村振兴产业体系。通过创业创新推动,金堂县初步形成了以粮食、食用菌、油橄榄、柑桔为重点,以黑山羊、青脆李、生猪等优新产业为补充的都市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优化了全县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为产业兴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培育了乡村振兴生力军。形成了以返乡农民工、普通中高等学校毕业生、农业科技人员、大学生村官、农村能人等为主体的创业创新队伍,领办创办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组织2700余家。建成了金堂县电子商务产业孵化中心,培育“农耕云”等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物流、电商本土企业25家,吸引超过5000名的农民工从事“互联网+”产业。涌现出了全国十佳农民工孙泽富等一大批“懂经营、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农村人才。

(三)缓解了空巢留守等社会矛盾。农村“双创”的蓬勃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有效带动了农村就业,解决了全县近2万个家庭的空巢留守问题,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幸福稳定。2021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7.40%,建成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23个。

(四)改善了农村基层组织结构。全县50%以上的村组干部都有在外务工经历,20%的返乡农民党员进入到各产业党支部或党小组。在创建农业园区、家庭农场、进入专业合作社的返乡农民工中,党员分别占13%、15%、8%,他们积极传播先进理念和民主法制意识,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兴办公益事业,有效改善了农村面貌,推动了农村基层有效治理。